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电子数据进行研发、生产、商业行为和管理,电子数据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越来越重要。如果数据丢失,业务的开展将变得极其困难,更为重要的是,核心数据的丢失,严重时完全有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。因此,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的恢复系统及数据将是IT战略计划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。
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日益增加,但是人为的操作错误、软件缺陷、硬件故障、电脑病毒、骇客攻击、自然灾难等诸多因素,均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,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企业赖以生存的IT系统,从而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。所以,建立一个完善的备份系统便成了必然的选择。
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,任何资产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,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。对于数据资产来说更是如此,分散无序的、低质量的、错误的数据是没有多少价值的,甚至会给经营管理带来严重负面作用。备份系统是保护数据的重要系统,备份系统不仅仅是设备和软件,更重要的是管理和策略,要防止制度风险、人员风险和操作风险。
l 制度风险
4 制度制定流于形式,制度的监督执行不到位;
4 制度跟不上业务变化的要求,风险控制无据可依;
4 数据保护制度没有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管控;
4 风险估计不足造成风险控制不到位。
l 人员风险
4 操作大量依赖人工,且相关备份和恢复脚本的编写和维护依赖少数高水平的技术人员;
4 数据安全依赖于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;
4 大量统计、分析工作依赖人工手动操作;
4 备份/恢复过程步骤繁多,重要依靠人工查询和判定,人工误操作、误删除的风险很高。
l 操作风险
4 备份操作需要登录生产系统,存在访问控制的安全风险;
4 清除过期数据需要在生产系统上进行删除操作,生产正常运营和数据安全存在风险;
4 备份介质和数据没有校验机制,无法确保备份数据实时可用;
4 恢复时间是数据恢复最大的挑战,以下情况都将延长恢复时间:
在众多备份设备中管理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定位需要恢复的数据;
长期保留的磁带无法确保可用,数据的可恢复性存在挑战;
没有办法跟踪整个恢复过程,出现非正常状况也只能等待;
数据恢复后如不是业务部门所需,还需要重复上述复杂过程。
构建一个好的备份系统要从组织架构、管理规范、备份策略、保存策略、可靠性、安全性、备份设备和备份软件等多方便进行完善。
· 组织架构
4 建立专门的组织架构来规划、管理及运维备份系统;
4 设立三层管理架构:经理、管理员、操作员,经理负责管理,管理员负责监控,操作员负责日常操作。
· 管理规范
4 规范的工作流程:制定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储存、监控、分析的工作规范及数据管理流程;
4 健全数据管理监控体制,实现数据采集标准化、数据运行自动化、数据分析制度化;
4 认证执行管理人员定期培训计划;
4 制定并执行恢复演练计划;
4 不断完善灾难应急预案。
· 备份策略
4 根据业务SLA,对不同应用系统制定不同的的备份策略并形成文档,满足RPO和RTO要求;
4 合理选择备份介质,充分利用云存储技术。
· 保存策略
4 根据业务系统和审计要求,对不同类型数据制定不同的保留策略;
4 制定合理的循环策略:短期循环策略、中期循环策略、长期保留策略。
· 备份数据可用性
4 确保备份数据满足“异质异地”的保存原则;
4 备份数据要定期进行数据校验;
4 定期做恢复演练,确保数据可恢复,同时提高恢复操作的技能。
· 备份系统安全性
4 操作人员权限要可控,操作权限能细分,确保权限精确控制;
4 对重要备份数据要启用数据加密,防止备份数据被盗或泄露;
4 利用防火墙设施来保护备份系统,防止网络攻击。
· 备份设备
4 正确选择备份设备:磁带、磁盘、云存储或其他;
4 备份设备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生产状态报告。
· 备份软件
4 软件要能覆盖企业级的主要应用;
4 软件具有企业级的扩展性,具有投资保护能力;
4 软件的自动化程度高,配置及操作简便;
4 软件系统要定期做健康检查;
· 监控及报告
4 能及时通过邮件/短消息报告系统故障,方便运维管理;
4 每天产生备份日报,定期生成周报、月报及年报,满足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要求;
4 具有有操作审计报告,能进行事后监督;
4 系统具有预检报告和健康检查报告,提前发现问题,提前解决系统的隐患;
4 具有数据趋势分析报告,为系统升级、扩展及预算提供依据。